大山里守初心 今日聚焦-白山站 李超 3328087
有思想 / 有温度 / 有品质
大山里守初心 今日聚焦-白山站 李超 3328087
您当前的位置 :首页 > 白山站 > 今日聚焦

大山里守初心

——记临江市六道沟中心学校教师庄元军

2021-03-03 08:51 | 来源: 中国吉林网

  “着装得体、憨厚淳朴、和蔼可亲……”这是3月1日记者初识庄元军的第一印象。生于1963年的他不仅是一名党员,而且从事乡村教育事业这一坚守就是34年,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:“老庄”,还曾是临江市六道沟镇向阳村教学点“唯一”的教师,他的教育初心,让桃李芬芳。

  “上课!”“老师您好!”“同学们好,请坐!”“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——‘古诗三首’”……新学期的第一天,作为班主任的庄元军开启了他的语文第一课。只见临江市六道沟中心学校四年二班的孩子们认真听讲,跃跃欲试,纷纷举起小手,积极回答庄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。

  课下时间,当被记者问到为何是临江市六道沟镇向阳村教学点“唯一”的教师时,不善言谈的庄元军如数家珍似的跟记者打开了话匣子,回忆起教育路上的过往,一件件感人至深的故事历历在目。

  早在1986年,家住临江市六道沟镇下乱村(现聚宝村)的庄元军以村民办代课教师的身份开启了教育生涯。由于他研究教育方法,在教学上认真严谨,深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,后来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民办教师。

  “无论职业选择我,还是我选择职业,没有老师,山里的孩子就没有人教了!”这是庄元军坚守从教事业的初心。1991年,家里亲戚跟他说有调离教学点进乡土地站工作的机会,但他婉言谢绝。据庄元军回忆,因为下乱村地处偏僻,太艰苦,若是他走了,再也派不来教师了,孩子们就将面临无学可上的窘境。于是他留了下来,一干就是20余年,付出的辛苦远远超出常人的想象。

  面对孤独,从未放弃。2006年8月,由于村小教学点合并,且六道沟镇向阳村教学点的教师退休,当时没人愿意去远在大山上的教学点工作,在教师紧缺的情况下,庄元军主动请缨,自愿到高寒山区的向阳村教学点任教。还是一个人,教“复式班”——一、二年级的课程。因为庄元军的家搬到六道沟镇里,教学点没有宿舍又不通班车,他就骑摩托上下班,每天往返70多里地,由于山路陡峭,一个来回就要用两个多小时。为了不耽误教学,每天早上5、6点钟就得走,晚上到家时已是万家灯火。年复一年,不管风霜雨雪,日日如此。

  “太遭罪了!”庄元军说在向阳村任教最恐惧的就是冬天。冒着零下30℃、40℃的严寒,面对亮如明镜的山路,骑摩托车摔倒、滑进山涧更是家常便饭。每当全身冻透,手指冻僵,面色惨白,他就在发动机上烤一烤,再接着走。而支撑他坚持下来的就是出自《露营之歌》里的两句诗:“火烤胸前暖,风吹背后寒。”当大雪封山,摩托无法骑行,他就步行,在厚厚的雪地里跋涉两个多小时,到校后还要挖开两米多厚挡住教室门的雪,清扫操场上的积雪,便于孩子出入,干完这些老庄累得浑身发抖,而他却说:“再累也得上课”。这一干又是10余年。

  一路从教,一路阳光。2017年8月,由于村小撤并,村上孩子都到镇上就学,于是庄元军也被调到六道沟中心学校继续任教,虽然曾经教学点的劳累工作使他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,每天身带“救心丸”,但他依然冲在教育前线,还有了新的身份——“小学班主任”。

  面对全新的环境,当被记者问及初当班主任有无压力时,庄元军坦言:“刚开始我也怕教不好孩子,我就多看书籍,查找资料,向其他老师请教。”在他的不懈努力下,教学水平不断提升,他对孩子的认真负责,也得到孩子家长的一致好评。

  “庄老师教我儿子4年,无论孩子的生活上,还是学习上,他都做的非常到位,特别是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严格,哪里有不足,他都第一时间跟家长沟通,盼着孩子越来越好。他从来不放弃任何一个差生,也不让他们掉队。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孩子,他就自掏腰包帮着买学习用品。哪个孩子有个头疼脑热,他都亲自领着去看病,花的医药费从不跟家长反映。他特别细心,是个值得托付的好老师,对孩子的关爱让我们非常感动。”家长武雪芹感触颇多地说。

 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,庄元军把自己的毕生心血都献给了农村的教育事业,用一个教师对人民教育的忠诚,默默耕耘,无怨无悔。

  “小的时候我总抱怨他不顾家,也不管我的学习,觉得他太傻了!长大后我才知道,他对学生爱的那么深沉,也理解了他的坚守初心。”在庄元军的感染下,如今他的女儿庄贺薇也加入到了人民教师的队伍之中,因为爸爸是榜样和力量。

  平凡铸就伟大,英雄就在身边。2011年至今,庄元军先后获得第六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,临江市“扎根山村优秀教师”“优秀乡村教师”“最美临江人”“临江最美教师”等荣誉称号。

  行源于心,力生于志。“教书是个良心活,要对得起家长和学生,要百分之百的付出,做事求心安。”简单而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庄元军不忘教育初心,在大山里默默坚守,播撒爱的火种,历练匠心。

  中国吉林网 吉刻APP 记者 刘金英 文/摄

编辑: 李超 吉网新闻热线:0431-82902222